岩鹭_岩鹭同级分类

  岩鹭(拉丁学名:Egretta sacra)是鹭科,白鹭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又名黑鹭,岩鹭有体长55~64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

  中文学名岩鹭英文学名Pacific Reef Heron总目今颚总目(突胸总目)目鹈形目科鹭科属白鹭属种岩鹭目录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英文名:Pacific Reef Heron)为的鸟类,俗名黑鹭。有两种色型——白色或灰色,灰色型较常见。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岩鹭数量稀少,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岩鹭有体长55-64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

  灰型全身呈灰色,头部有羽冠,胸部与背部有细长的白色蓑羽。嘴为黄色,前端为暗褐色。亦有喉部白色的个体,以灰型居多。脚为暗绿色。嘴长85-93毫米,翼长274-315毫米,尾长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通体呈白色。 与白鹭相似。背部羽毛延伸至尾的基部,并不像其他白鹭那样成蓑羽状。嘴绿黄色,脚淡绿色。白型十分稀少。

  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洁白无瑕,脸部裸露的皮肤为黄绿色,眼睛和嘴通常为黄色,脚为黄绿色,趾为黄色,繁殖期间头后部和前颈下部生有长的披针形饰羽,背部有长的蓑羽,但仅抵达尾羽的基部。冬季头部、背部和前颈的饰羽消失。它与体羽也是白色的白鹭、黄嘴白鹭等难以区别,只有嘴较为粗厚,直到先端才变细的特点较为突出,不象白鹭或黄嘴白鹭的嘴那样逐渐变细变尖,另外它们还有两点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鹭的脚较为粗短,胫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飞行时脚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鹭和黄嘴白鹭的脚较为细长,胫下部裸露得多,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鹭和黄嘴白鹭背部蓑羽均超过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鹭则仅达到尾羽的基部。黑色型则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蓝灰色,但颏和喉为白色,嘴为黄色或黑色,脚为黄绿色,这种色型的岩鹭与其他鹭类区别起来就很容易了。

  海礁石上的岩鹭,岩鹭为中型涉禽,是典型的海岸鸟类,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确认为世界濒危鸟类,中国也把它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南澳乌屿岛已成为世界濒危鸟类岩鹭的栖息地。

  乌屿位于南澳主岛东南方三点九公里处的海面上,巧夺天工地镶嵌于亚洲鸟类南迁北徙的海上线路上。这个面积只有零点零四平方公里的小岛,四周尽是悬崖峭壁,附近列岛海域礁岩棋布,自古以来无人居住,自然条件独特。

  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努力实施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方针,在主岛筑就长达七十七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四点三万亩生态养殖带。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还年年登上乌屿、赤屿等小岛,进行植被补植改造、广种各种灌木,构筑了数以千计的鸟穴,砌起一处处淡水池,使这里成为拥有一百余种植物的海上独特“小草原”。同时,常年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巡护,杜绝了闲杂人员上岛猎捕海鸟、拾卵、毁巢、砍木、取石以及在周边海域炸鱼、电鱼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该地已形成五百多种小型鱼、虾、蟹类终年群聚的水产资源“小王国”,筑起珍贵候鸟寻食栖息,滋生繁衍的“安乐窝”,常年发现的小型鸥鸟达十万只左右,仅国际保护的候鸟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已有六十多种,更是成为世界濒危鸟类岩鹭的天然栖息地 。

  在乌屿岛上发现的五只岩鹭,与2005年一样同为黑色型岩鹭。它们时而傲立于临海礁石之上,一副悠闲自在之态,时而振翅飞翔,俯冲海面逐食小鱼。上午十一时许,蔡锦河一行离开乌屿岛时,五只岩鹭仍结群翱翔于小岛滨海地带。虽然此次发现的岩鹭数量比2005年赤屿发现的岩鹭少了一只,但2005年发现的岩鹭呈现零星分布状20次的五只岩鹭却是全部云集一处,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而且它们不受百米开处种树人群的干扰,在技术人员的频频拍照之下,也岿然不惊。南澳乌屿等小岛以优越的生态环境,精心的建设管理,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吸引着岩鹭频频前来这里作客。根据岩鹭的通常习性、繁殖期特征,有关专家确认,南澳已成为世界濒危鸟类岩鹭的温馨乐园;岩鹭群体的发现,也为“勒门列岛成为岩鹭繁殖地”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岩鹭栖息于海边,常集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主要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间在岩棚上产卵。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

  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大多单独活动,有时3、5成群。捕捉生存于石缝中之蟹类及啄食田间带里的小形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岩鹭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觅食时身蹲得很低,缩脖驼背,轻轻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猎物,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岩鹭还是一个很熟练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 。

  岩鹭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营巢时也成群,但并不象其他鹭类那样密集,而是在海岛的岩石上分散开来。它的巢也较为简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盘状。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 。

  岩鹭的数量也很稀少,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其中1只在台湾,1992年则仅在台湾见到10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24只。 因此也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

  分布范围: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中国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在中国,岩鹭终年留居海南省白沙和台湾省的恒春半岛、离岛碓岸及澎湖列岛、澎佳屿、绿岛、兰屿等地,浙江宁波和乐清县,广东上川岛和陆丰。国外见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内伶仃岛-福田清澜港红树林岩鹭分布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带,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地。

  岩鹭是典型的海岸鸟类,而且是一种留鸟,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其喜欢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这也是它与其他鹭类在习性上的区别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动,但以黄昏时分活动更为频繁。性情羞怯,孤独好静,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单独活动,多在沿海边的岩礁上静静地觅食或者缓慢地走动,有时也伫立在较为隐蔽的水边岩礁上,身体呈驼背状,长时间站着不动。活动时通常极为小心谨慎,常常轻轻的、无声无响地移动和觅食。有时也在低空中飞翔于岩礁与浪花之间,飞行时颈部也缩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但当它 受到威胁时,也能飞得相当快。

  广东省首场海岸候鸟示范性环志活动在南澳候鸟保护区核心区勒门列岛举行。当候鸟专家学者们完成环志工作准备离开乌屿岛时,突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一名专家惊呼:看,岩鹭!众人依指点望去,只见一只浑身黑色的鹭鸟立于海边的礁石上。众专家看仔细了,果然是一只极其罕见的世界濒危鸟类岩鹭。这只岩鹭很快就飞走了,专家们决定在勒门列岛候鸟保护核心区继续搜寻岩鹭的踪迹。 专家们乘船来到距离南澳主岛八海里的赤屿岛,刚靠近西面的海边,眼尖的专家又发现30多米外的崖边礁石上有一只岩鹭,并通过望远镜得到证实。考察船怕惊扰了岩鹭而没有靠近,继续依顺时针方向绕岛前行。想不到,让候鸟专家们欣喜若狂的场景接二连三地出现:才开出十多米远,又先后发现两只岩鹭或低头在礁石间觅食,或昂首挺立于岩石上;远处,岛上的航标灯塔上也有两只在引吭对语;转至岛的东北面,又发现一只岩鹭。加上乌屿发现的一只,鸟类专家此行总共发现了七只岩鹭[6]。

  据勒门列岛是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由乌屿、平屿、赤屿、白颈4个小岛和众多礁石组成,总面积0.126平方公里,在这样小的范围内聚集了七只世界濒危鸟类岩鹭,尤其在面积仅有0.016平方公里的赤屿岛便有6只,可谓业界震撼性的大发现。在南澳发现的7只岩鹭,聚群数量是我国自1990年以来最大的 。

  岩鹭为中型涉禽,是典型的海岸鸟类,每年4月至6月繁殖。

  CITES濒危等级: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0)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岩鹭数量十分稀少,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确认为世界濒危鸟类,我国也把它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乌屿位于南澳主岛东南方3.9公里处的海面上,正处于亚洲鸟类南迁北徙的海上线平方公里的小岛。 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方针,在主岛筑就长达77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成4.3万亩生态养殖带的基础上,年年登上乌屿、赤屿等小岛,进行植被补植改造、广种各种灌木,构筑了数以千计的鸟穴。常年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巡护,严禁各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形成500多种小型鱼、虾、蟹类终年群聚的水产资源“小王国”,筑起珍贵候鸟寻食栖息,仅国际保护的候鸟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已有60多种。岩鹭_岩鹭同级分类

首页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