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鹀_黍鹀同级分类

  黍鹀外形圆胖而嘴厚。雄雌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背、肩灰褐色至棕褐色,具黑色或黑红色条纹,到下背和腰羽色浅淡,纵纹亦逐渐稀少而不明显。尾暗褐色具窄白色或黄褐色羽缘,颊和耳覆羽暗褐色具窄的桂红褐色条纹。下体白色或污白色,下胸和两胁具窄的暗桂红色或暗褐色纵纹,喉和上胸具黑色斑点。虹膜深栗褐;嘴浅角质色;脚黄至粉褐。

  黍鹀是开阔景观的鸟类,多见于干草地、湿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上或电线上,或落于墙上、篱笆上,叫声似“chip-chip”和“chun”声。飞翔很慢,除非遇到雀鹰时才加速飞翔。8月后,开始结群活动,见于收获过的农田中,冬季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鸣声粗涩似tic-tic-tuse反复多次,特别是雌鸟孵卵后期更是如此。

  它的食物71.5%是植物性食物,其中有谷物及其他种植物的种子和苇实、水果、浆果等;28.5%是动物性食物,其中有甲虫等。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荷兰,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法罗群岛,芬兰,印度,毛里塔尼亚,挪威,俄罗斯联邦。

  黍鹀在天山繁殖期为6—7月间。早春未形成配偶前,许多雄鸟成群地落在灌木上或篱笆上鸣叫。繁殖期到来时,雄鸟环绕飞行于雌鸟之上方,在地上,雄鸟常展开翅膀,展开尾羽,并扇动其翅,同时发出强烈鸣叫。

  巢筑于草丛或荆丛中,也有筑于苇塘、农田禾下或地面凹坑处,也见有在离地0.3— 1.0米的荆丛或其他植物上筑巢,巢较隐蔽。筑巢完全由雌鸟担任,雄鸟担任警戒,1一2天即完成。巢外层由粗草茎构成,较为疏松;内层为细草茎、小须根、苔藓等构成,较为致密,内垫兽毛等。巢内径7.5cm、深4.0cm。

  每产4—6枚卵。日产一枚。卵色变化较大,从污白、淡紫白、蓝白或粉白到沙褐、红褐和绿灰色,或多少散有暗褐色斑纹和圈纹,钝端往往有密致斑纹或呈环状纹。孵卵亦仅由雌鸟担任,孵化期为12—13天,雏鸟留巢期为9—12天。幼鸟离巢后呈家族群流游荡,8月间聚成大群。冬季在喀什越冬。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黍鹀_黍鹀同级分类

首页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