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树蛙之所以被大家认为“好养”,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适应力和耐受力,使得在饲养初期几个月内,它们相对“不容易死”。然而,这种“好养”的标签是与其他在国际上流行的宠物蛙类(如箭毒蛙、曼蛙、新热带树蛙等)相比较而言的。若缺乏充分的准备,这些宠物蛙类的存活率在三个月内都面临挑战。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老爷树蛙就是“绝对好养”且“你一定就能一直养活”的。若将“好养”的标准定义为几乎无需照料便能活至自然寿命,那么,老爷树蛙显然并不符合这一标准。
老爷树蛙,这种两栖动物,实际上并不好养,而且其寿命也远不及商家所宣传的十几二十年。”
这一事实,可能让许多对老爷树蛙感兴趣的读者感到意外。毕竟,我们在“科普广告”和商家那里,经常听到关于这种两栖动物易于饲养、寿命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描述。然而,事实上,饲养老爷树蛙并非易事,其寿命也远没有宣传中所说的那么长。
回望四周,许多饲养老爷树蛙的朋友都难以将其养至长久:有的仅能维持短短2个月,有的稍长一些但也不超过2年,而真正能饲养超过5年的个体则显得极为稀少。甚至,你或许都不曾遇见能够如此长时间饲养的爬友。若你有所了解,便会发现他们在实际购买老爷树蛙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着实令人惊讶地低。
为何实际饲养与卖家描述相去甚远?这究竟是“我”的疏忽,还是树蛙本身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老爷树蛙(Litoria caerulea,又称怀特树蛙或白氏树蛙)的基本饲养需求。
首先,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市场上所见的小小幼体老爷树蛙,几乎均为人工繁殖的后代。相较于野生个体,它们在饲养上更为容易。然而,那些状态欠佳、价格低廉,在宠物店中大量囤放的成体老爷树蛙,则可能来源于印尼的野生捕获。这些野生个体不仅饲养难度更高,还可能携带对家养宠物致命的病菌。因此,建议消费者避免购买此类树蛙。
为何长期饲养变得具有挑战性?
长期饲养蛙类,特别是老爷树蛙,面临着两大挑战:钙维摄入和环境清洁。许多商家在宣传时往往不会提及,甚至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些蛙类其实需要在食物中额外添加含D3钙粉和维生素的补充剂。由于常见饲料昆虫无法提供足够的钙质,为了确保正常的钙吸收,长期饲养过程中必须进行人工补充。同时,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若从幼体时期便开始饲养蛙类,尤其是老爷树蛙,缺钙的问题往往在大约一年后逐渐显现。其症状包括下巴无法完全闭合、四肢颤抖无力、嗜睡以及食欲不振。长期缺钙对老爷树蛙来说是致命的,会直接导致其死亡。相比之下,维生素的缺乏则更为隐匿。缺乏维C和维A主要会影响蛙类的免疫力,使其下降,但并不会直接引发死亡。通常,只有在遭受外伤或生病等特殊情况下,才可能触发其死亡。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饲养老爷树蛙,只要能够保持其生命体征两三个月不死亡,这并不困难。然而,要想将老爷树蛙养至两三年,虽然也不算特别难,但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真正挑战的是,如何让老爷树蛙达到其正常的寿命范围8-15年,这无疑需要相当高的养殖水平和精心呵护。
蛙类会面临哪些健康问题?
蛙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中,皮肤病无疑是最为普遍的。由于两栖类动物拥有比爬行类和哺乳类更为敏感的皮肤,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然而,老爷树蛙在这一方面却展现出了相当的适应性。它们能够通过皮肤分泌的抗菌物质以及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大多数入侵的病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防御机制仅在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状态下才有效。一旦老爷树蛙的免疫力出现下降,其皮肤便无法再有效地抵御病菌,从而使得它们面临健康风险。
与此同时,若饲养环境脏乱不堪,或看似整洁却潮湿且长期未予清理,加上缺乏攀爬物(或因无力攀爬)而使得老爷树蛙只能日复一日地趴在这病菌滋生的温床上,这无疑增加了其被致病菌侵袭的风险。在这些致病菌中,最为常见且可能致命的便是嗜水气单胞菌。
这是一种常见的弧菌科气单胞菌属致病菌,该属下包含数十种细菌,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这类细菌特别喜爱潮湿环境,因此常在潮湿环境中滋生。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蛙类体内,比如通过免疫力下降的蛙类皮肤直接侵入,或者通过饲料虫的咬伤进入蛙类体内。一旦感染,最明显的症状便是后肢、腹腔以及脚趾尖皮肤出现红肿,这种由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在两栖类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因其症状而得名“红腿病”。
更确切地说,“红腿病”并非专指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病症的统称。因为能够引发“红腿病”的致病菌种类繁多,每一种致病菌除了导致“红腿”症状外,还可能伴随其他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将红腿病简单地称为“红腿综合症”更为恰当。更为精准的医学术语是“细菌性皮肤败血症”,因为它通常与超急性至急性细菌性败血症相关联,这是圈养两栖类动物中相当普遍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流通较多的老爷树蛙因其高流通性而显得“易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健康且树栖(能远离地表)的老爷都容易感染。若能养出红腿病的老爷,那便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饲养环境和理念是否存在严重不足。
被“红腿病”感染的两栖类动物,其原本应该是白色的腹部区域会出现粉红色或红色的皮肤病变。此外,这些动物还可能表现出嗜睡、厌食的症状,同时伴有胃或泄殖腔组织脱垂、咯血或抽搐,甚至出现猝死的情况。另外,由于内部充血和出血引发的溃疡,会导致脚趾尖的皮肤出现溃烂、久不愈合,甚至出现坏死的情况。
这种致病菌不仅传播迅速,而且感染范围极广,它们对宿主没有选择性,能够随意感染各种两栖类动物,无论其年龄、性别或品种如何。然而,生活环境较为干旱的物种,例如陆生蟾蜍,其感染率相对较低。但即便是免疫力较弱的个体,在繁殖季节进入水质较差的水体后,也极易受到感染。
这也意味着红腿病极易通过水体和潮湿的环境进行传播。对于一些商家或两栖动物爱好者来说,他们可能深有体会:在群养环境中,只要有一只两栖动物感染了红腿病,往往会导致整个群体相继感染。毕竟,在相同的饲养模式下,环境条件和个体免疫力差异不会太大,所以一群易感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容易相互传染。
而红腿病最令人绝望之处在于,一旦出现“红腿”症状,病情往往已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即使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也难以保证能够治愈。这并不意味着个别“治愈”的案例不存在,但这些案例往往并非真正治愈了红腿病,而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腿、腹发红现象。面对这样的疾病,我们目前确实显得束手无策。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红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的风险。
要高效地预防红腿病,饲养老爷树蛙要遵循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1、确保日常:饮食中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这是维持良好免疫力的基石。若您未曾尝试过钙维,不妨考虑R牌的两栖类钙维,其性价比相当出色。然而,若您饲养了守宫,那么恭喜您,这将成为一大省钱妙招。因为夜行守宫所食用的含d3钙维,同样适用于老爷树蛙。对于幼体,建议每周至少两次在食物中撒上钙维,而成体则每周一次即可。
2、 确保饲养环境清洁: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对于老爷树蛙的健康至关重要。清洁的环境可以减少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从而降低免疫力低下的风险。定期清理蛙池,确保水质清澈,是维护老爷树蛙健康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明确的是,饲养两栖类宠物如老爷树蛙,虽然相较于猫狗来说需要花费的打理时间稍少,但并非无需打理。特别是对于两栖类动物,它们并非那种“偶尔想起收拾一次就能安然生活多年”的物种。因此,对于那些过于懒散的人来说,养宠物可能并不适合,尤其是两栖类宠物。许多热衷于“简约环境”养爬宠的人,其坚持的唯一理由便是:这样的饲养方式更加易于打理。
而一个“好打理”的饲养环境,其实需要饲主们勤快地维护。若你是一个日常习惯囤积物品、偶尔才想起来收拾、且不细心观察的饲主,那么即便是多么“好打理”的环境,也可能在你手中逐渐演变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不清理的湿纸巾和海绵垫等垫材,往往是藏污纳垢的隐患。
因此,不能简单断言“小塑料盒配湿纸巾”就是最安全的饲养方式。这种做法反而需要饲主付出更多的维护精力。
那么,一个完整的饲养环境是否会更加理想呢?这当然取决于你如何设置环境。如果你能打造一个宽敞且全面的饲养环境,尤其要确保垫材不会积水,同时能维持一个健康的分解者种群(例如,可以参考那些长期稳定运行的箭毒蛙饲养环境),那么即便你只饲养几只老爷,也能在很少打理的情况下避免患病。因为干爽的垫材可以减少致病菌的传播,饲养数量少意味着排泄量密度低,粪便和真菌可以被分解者消化,而充足的攀爬物则让它们能远离潮湿的地表。这样的饲养环境既省心又安全,虽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但相较于隔两天就要清理的“小塑料盒”,显然要轻松得多。
3. 调控【地表湿度】:在打造一个理想的饲养环境时,控制地表湿度是至关重要的。湿度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同时也能确保分解者种群(如蛆虫等)的活跃,从而有效地消化粪便和真菌。此外,适宜的湿度还能提供给老爷们一个舒适的栖息地,让他们远离潮湿地表的困扰。因此,在饲养环境中保持适度的湿度,是确保老爷们健康生活的关键之一。
为了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许多人会在饲养环境中采用底部铺设水或使用纯海绵、湿纸巾等材料的方法。然而,在南方湿润地区,这种过度潮湿的环境往往不利于树栖动物,因为它们通常不会选择在这样的潮湿表面上活动。但如果你选择这种“省事”的饲养方式,那么务必确保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保障老爷们的健康与舒适。
为了确保饲养环境的适宜与卫生,建议每隔1-2天更换一次纸巾或水,并务必及时清理底部的粪便。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健康,确保树栖动物能够在一个舒适且卫生的环境中生活。
在干燥的北方地区,只要确保适当的通风,这种饲养环境通常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然而,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因为如果海绵或纸巾的表面长时间保持潮湿而非干爽状态,同样会存在风险。若树蛙长时间趴在地上且体色呈现褐色,这可能意味着它所处的环境过于潮湿,感到不适。对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提供攀爬物:在观察到树蛙长时间趴在地上且体色呈褐色后,我们推测它可能正受到潮湿环境的不适影响。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确保提供一个适宜的攀爬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满足树蛙的活动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其恢复健康。
年幼的树蛙曾是如此活跃,它们似乎能轻松地爬行到任何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活动欲望似乎逐渐减弱。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原因——缺钙。缺钙会导致肌无力,使得树蛙即使想向上攀爬也变得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在树蛙小时候可能并不明显,因为那时它们尚未显现出病症。然而,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这种症状通常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会逐渐显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年轻的树蛙往往无法活过一年的原因。
如果树蛙并未因缺钙而活动受限,但仍然表现出不愿爬高的行为,这可能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在过于宽敞、垂直或光滑的环境中,例如光滑的塑料或玻璃表面,随着树蛙年龄的增长,其体重也会显著增加。这可能导致树蛙在尝试攀爬时,因自重而下滑,进而产生长期的“失败”体验。这种持续的挫折感可能让树蛙逐渐丧失了攀爬的意愿,最终只能“无奈”地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面上。因此,在环境中应合理配置斜放且宽大的攀爬物,其宽度需超过树蛙的体宽,以便它们能够相互堆叠,营造出隐蔽的区域。这样的设计能让树蛙在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避免在潮湿的地面上长时间逗留。
建议各位蛙类饲主能够重视以上提到的几点建议。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老爷树蛙感兴趣但尚未饲养的朋友们,请务必诚实地评估自己的精力和耐心。饲养老爷树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理,同时也要避免因一时的新鲜感而忽视了对它们的长期照顾。
QQ宠物百科